陈雁升正式出售西班牙人队
陈雁升正式出售西班牙人队:中国资本海外足球投资的转折点
2023年,中国企业家陈雁升正式宣布出售西班牙人足球俱乐部(RCD Espanyol),这一消息在足球界和商业领域引发广泛关注。陈雁升于2016年收购西班牙人队,成为首位控股欧洲五大联赛俱乐部的中国老板,他的退出不仅标志着个人投资战略的调整,也折射出中国资本在海外足球市场的起伏与挑战。本文将回顾陈雁升入主西班牙人队的历程、俱乐部的成绩与困境,分析出售背后的原因,并探讨这一事件对中国足球海外投资的影响。
---
一、陈雁升与西班牙人队的七年历程
1. 收购背景:中国资本出海的高光时刻
2015年至2016年,中国资本在海外足球市场掀起热潮。万达入股马德里竞技,苏宁收购国际米兰,而星辉互动娱乐(现星辉娱乐)董事长陈雁升也看中了西班牙人队的潜力。2016年1月,星辉娱乐以约1.4亿欧元的价格收购西班牙人队56%的股份,随后逐步增持至99.6%,实现完全控股。
陈雁升的收购被视为中国资本进军欧洲足球的又一里程碑。与苏宁、万达不同,西班牙人队并非顶级豪门,但作为巴塞罗那的同城对手,其历史底蕴和青训体系颇具吸引力。陈雁升曾表示,收购的目的是“打造国际化体育IP”,并推动俱乐部在中国市场的商业开发。
2. 成绩与挑战:从欧战到降级
在陈雁升时代,西班牙人队经历了起伏。2016-2017赛季,球队在西甲排名第8,成绩稳定。2018-2019赛季,在鲁比教练和头号射手武磊的带领下,西班牙人队以联赛第7的成绩时隔12年重返欧联杯,成为中国球迷关注的焦点。
然而,高光时刻并未持续。2019-2020赛季,球队因多线作战和管理问题表现低迷,最终降入西乙。尽管2020-2021赛季迅速重返西甲,但随后两个赛季均陷入保级泥潭,2022-2023赛季再次降级。竞技成绩的不稳定影响了俱乐部的商业价值和长期规划。
3. 武磊效应:中国市场开发的得与失
陈雁升收购后,西班牙人队迅速成为中国球迷的“主队”。2019年1月,中国国脚武磊加盟,进一步提升了俱乐部在中国的知名度。武磊的首秀吸引了超过4000万中国观众,他的进球和表现屡次登上热搜。
然而,武磊的离队(2022年回归上海海港)以及球队成绩下滑,导致中国市场热度减退。尽管俱乐部开设中文社交媒体、组织中国行等活动,但商业收入并未达到预期。疫情也影响了线下合作和赞助收益,使得“中国化”战略效果有限。
---
二、出售原因:多重压力下的商业决策
陈雁升出售西班牙人队的决定并非突然,而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。
1. 经济压力:亏损与投资回报失衡
根据星辉娱乐的财报,西班牙人队长期处于亏损状态。2020年疫情导致比赛日收入锐减,2021年回归西甲后仍未实现盈利。2022年降级后,电视转播和赞助收入进一步缩水。尽管陈雁升多次注资(累计超2亿欧元),但俱乐部财务压力持续加大。
2. 政策环境:中国资本出海降温
近年来,中国政府对海外非理性投资的监管趋严,企业收购足球俱乐部的热潮消退。苏宁因财务危机放弃国际米兰,万达也逐渐退出马竞。星辉娱乐的主业(玩具和游戏)也面临行业调整,出售西班牙人队可回笼资金聚焦核心业务。
3. 竞技困境:难以突破的中游定位
西班牙人队长期处于西甲中下游,缺乏争冠实力。与皇马、巴萨等豪门相比,其品牌价值和商业潜力有限。陈雁升曾希望复制莱斯特城的奇迹,但足球市场的竞争壁垒和投入需求远超预期。
---
三、出售影响:中国足球海外投资的反思
陈雁升的退出标志着中国资本在海外足球市场的理性回归。这一事件带来以下几点启示:

1. 足球投资的长期性与复杂性
收购欧洲俱乐部并非“快钱”生意,需要长期投入和专业化运营。许多中国投资者低估了足球行业的管理难度,导致战略与执行脱节。
2. 商业变现的挑战
“中国市场”并非万能钥匙。武磊的加盟曾带来短暂热度,但球迷基础和商业转化需要更系统的运营。文化差异和消费习惯的隔阂使得许多尝试收效甚微。
3. 未来趋势:从控股到合作
未来,中国资本可能更倾向于赞助或技术合作,而非直接控股。例如,城市足球集团(曼城母公司)与深圳的合作模式更具可持续性。
---
四、结语:西班牙人队的新篇章
陈雁升的七年经营为西班牙人队留下了中国印记,但也暴露了海外足球投资的现实挑战。随着俱乐部易主,其未来将取决于新东家的战略。对中国足球而言,这一案例提醒投资者:足球不仅是商业,更是文化、竞技和耐心的结合体。理性与可持续性,才是长期发展的关键。